close


每個產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,Chemex這隻玻璃壺的設計來由相當有趣,1942年,那年46歲的德國籍化學科學家Peter Schlumbohm博士(1896 - 1962),因為定居在紐約之後總是找不到合用的咖啡壺,索性用手邊常用在燒杯與試管上的高硼矽玻璃設計了一隻。

講到萃取這件事,根本就是化學科學家偷偷開外掛,Peter Schlumbohm博士的以實驗室的玻璃漏斗和錐形燒瓶做為設計的原型(傳說中的二合一的意思),把上緣玻璃漏斗增加了一個倒水口,除了容易倒出液體之外,也讓上升的蒸氣也能從這邊排出,並增加木頭手把防燙加以皮革帶固定,帶著幾番德國特有的的簡約與實用,隔了三年後登記專利,然後隨即被全球各大美術館列為館藏項目(紐約現代藝術館、費城美術館與史密森尼博物館),以耐用著稱的經典傳世,即使是七十幾年後的現在,美國還有上萬個家庭都還在使用。

有趣的是Chemex因為推出時碰上二次世界大戰,在那樣物資缺乏的時代,因為咖啡壺上沒有用到金屬與塑膠,當時還被列為愛國商品表揚嘖嘖嘖,1946年的11月號的TIMES雜誌有介紹過這支咖啡壺,還引用了設計者的對自家商品相當有自信的評論:用了Chemex,即使是白癡也能沖出一杯好咖啡。


↑  當年設計了很多器皿的Peter Schlumbohm博士,在他朋友眼中,他是個愛喝酒、喜歡吃,三更半夜鬼點子特別多的單身漢(看到這麼多好東西,我真心的覺得有看到美食家自行打造容器的驕傲)




↑  雖然很多外國人都在網路上說那皮革用久了會有異味,木把不容易清理,不能放入洗碗機偷懶,我還是硬著頭皮把這組帶回家惹,六杯份的單位不知道是怎麼來的,在我家的標準只能填滿兩小杯嗯哼


↑  一天不過兩杯,這個冬天還沒過完我就已經用掉4-5包濾紙,深深覺得很不環保之餘,乾脆把這個看了很久的不銹鋼網一起帶回家


↑  設計感滿出來的開箱


↑  另一個經典之作,kone是美國一家咖啡豆烘焙廠COAVA發明的手沖濾器,當年很有話題性的透過網路募資,結果是遠遠超出他們預期的金額,隨即開始大量生產


↑  第三代的濾孔比前代的小,可以有效的過濾細粉與流速,整個使用雷射雕刻完成灰熊厲害。金屬濾杯的優點在於可以讓油脂也能被沖煮的過程中融入咖啡液裡,跟濾紙相比,比較能品嘗到滑順的口感,而且不會喝到像是濾紙溶出的澀味


↑  拿起來的手感有嚇一跳的感覺,是一種很堅固的輕盈


↑  百分百美國波士頓製造,濾網邊緣在這代多了食品級塑料環,耐熱也跟Chemex貼合


↑  Chemex開箱


↑  尺寸足足有個碗公那麼大的六人份


↑  木把與皮革的質感齁齁齁齁


↑  濾杯與咖啡壺的結合



↑  按照原廠建議,使用了45g的細研磨咖啡粉,這把是自家烘培的耶加雪菲日曬G1,水溫控制在87度開始悶蒸,加上天冷的關係,悶蒸結束後開始澆注的水溫是84度




↑  悶蒸30秒來著





↑  流速比平常使用的KONO相比慢了一點


↑  官方建議使用不翻攪咖啡粉的細水柱完成沖煮,剛好跟平常使用在KONO上的手法差不多,用起來相當得心應手


↑  最後完成兩人份,500cc,口感上真的比濾紙好上許多,同樣的一隻豆子,少了澀味多了一些柔滑順口的口感,被咱家咪咪梁列為早上必備的早餐沖煮利器,真的是有點相見恨晚

以上,是好自在咖啡器材研究社的心得,謝謝您的收看咱們下回再會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ge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